第八百六十九章 横行不怕日月明(下)_重生之先声夺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百六十九章 横行不怕日月明(下)

第(2/3)页

会,都太出乎我的意料,相信也出乎今天所有前来采访你的我的这些同行的意料。”

  林婉如忍不住提醒道:“这位记者朋友,崇拜的话可以下场后再继续讲,我们林总挺喜欢听人夸他的,他会给你留时间的。今天来的记者朋友挺多的,先抓紧提问吧。”

  场下一阵轻笑。

  那个记者连忙道:“好,好,我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最近这一年左右的时间,社会上一直有个很热的话题,就是关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争论。我们都知道,你是坚决站在应试教育这边的,看今年的高考结果,你确实也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但是社会上普遍还有一个声音,就是不少人认为应试教育就是死读书,你选择文科,也是出于你死读书的优势,不知道你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

  第二个问题是,我发现今年你的高考加分中,并不包括《新思维》全国三等奖的加分,但是我留意到个别其他省份的考生,他们是加了这部分分数的,以京沪两地为例,两个地方全都是一等奖加30分,二等奖20分,三等奖10分,所以如果今年你在京沪两地考试的话,是不是加分能到100分?你对这个分数没加上,有没有感到可惜?毕竟如果加上去的话,你的高考总分就是800多分了。

  最后第三个问题,请问你为什么要拒绝京大和京华,以及社科局研究生院的本硕博连读,却选择了曲江大学,是对曲大有什么特殊的感情吗?还是曲大私底下对你有什么承诺?又或者是你对京大和京华有什么抵触的地方,因为我们也知道,你去年好像跟京大的明德经济研究所,有过一些观点上的矛盾和争执。”

  记者说完后,拿着话筒,看着林淼。

  林淼挪了一下摆在面前的话筒,打开开关,缓缓道:“你这三个问题,应该也是全场不少人想问的,我先从最后一个问题说起吧。首先呢,我对京大和京华,是报以绝对尊重的态度的,这两所学校,都是我国顶尖的学校,综合实力上来讲,是属于第一档的。最终没有选择京大和京华,我本人也很遗憾。但是,遗憾归遗憾,如果非要我重新选,我还是会选曲江大学。

  为什么呢?原因有三个,第一,离家近。第二,我喜欢杭城的环境和气候。第三,我爸妈现在住在沪城,离我爸妈住的地方也近。所以选择曲大,主要为了生活上的舒适和便捷。说更直白一点,就是恋家。四年前我小学刚入学,我们学校就让我们背《东瓯市市民守则》,我们市民守则第一条是,要爱国爱乡,不失人格国格。第三条是要计划生育,不要早婚超生,当时我对第三条感到很迷惑,但是第一条记得很清楚,当然现在第三条也一起记住了……”

  台下一阵大笑。

  台上主席台,也是一群人苦笑摇头。

  林淼很淡定地继续道:“我对京华和京大的老师们,还是非常敬重的,再过几年,等我本科毕业了,大家理论上就要变成同行,都是搞社会观察研究的,观察角度不一样,观点难免会有摩擦,那现在无非就是这个摩擦稍微往前提了几年,按道理呢,我跟他们发生观点上的冲突,应该等到三十岁以后,所以这件事,不是他们的错,主要是我的错。

  是我走得太快,吓到他们了,他们都是四五十岁的人了,年纪大了,研究方法上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有时候眼光无法从旧时代转移到新时代,以往的经验,也无法拿来判断未来的世界发展形势,所以我不怪他们。

  至于社科局研究生院的邀请,我这回应该是第四次拒绝了,不过下次他们再请我,我一定过去。等本科结束吧,硕士研究生阶段,我一定主动报考,不让社科局的老师们再多跑了。今天全场所有人作证,我发誓不放社科局的鸽子。”

  一群记者,全都听得彼此对望。林淼这番话翻译一下,差不多应该就是这个意思:虽然京大和京华的人没什么水平,但本大爷还是高风亮节原谅他们的。但是读书是肯定不会去读书的,宁可去社科局,也不会去京华或者京大,谁叫人家社科局舔得持久又有诚意?

  记者们忍不住由衷鼓掌。

  国内敢这么鄙视京华和京大的,林淼就算不是第一个,估计也是最明目张胆的一个。

  可偏偏这货,真的有这个本钱啊。

  裸分全国第一,总分少考一门也能进重点。

  试问全国读文科的,谁能做到这点?

  掌声之中,林淼接着往下说:“还有你问曲大对我有没有私底下的承诺,呵呵,这个问题,问得有点糟糕啊,不但严重看扁了我的能力,还顺便看扁了曲大的节操。这个我问题,大家觉得有必要回答吗?你是猜我会选择放弃山水集团,毕业后留校任教当辅导员吗?”

  全场一阵爆笑。

  《曲江教育报》的记者被笑得满脸尴尬。

  林淼拿起手边的矿泉水,拧开盖子喝了一口,继续道:“第三个问题,回答完毕。接下来回答第二个,第二个什么来的?高考加分是吧?”

  提问的记者连连点头,拿起话筒道:“对。”

  林淼想了想,说道:“这个问题,我觉得由我的母校校长来回答比较合适。庞老师,要不您上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坐下台下的庞毅点头道:“好。”

  一边说着,利索站起身来,径直走到了讲话台旁。

  林婉如让出位置和话筒,庞毅接过来,面对镜头和全满的记者,吸口气,缓缓道:“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我是东瓯中学的校长庞毅。关于刚才那位《曲江教育报》记者同志提的关于林淼同学高考加分的问题,实际情况是这样的。

  高考之前我去省里开会的时候,曲江省对高考加分的研究意见是,奖项加分,必须是由国家或者省一级的正式机构组织颁发奖项,才会得到我们高考工作委员会的认证,所以今年我们省里头,所有参加了《新思维》全国作文大赛,并且最终得奖的同学,都没能享受到这个加分,很遗憾,但是也很公平,因为你没加,别人也没加,还是靠考试分数说了算。

  也就是说,《新思维》的这个奖项,在我们省是不被承认了,因为这个比赛的举办机构,是全国十几家高校的部分老师,自发组成的一个非官方民间委员会,性质上约等于居委会下属的老人协会,看起来好像受国家机构监督管理,但还远远没到可以影响曲江省高考加分的高度,当然其他省份的情况我不是特别清楚,所以对其他省份为什么能加分,我就不说什么了。

  不过话得说回来,其实在研究过林淼今年的高考情况后,我们发现林淼这次其实发挥得并不是十分完美。如果不是因为复习的时间比较紧,我们是很倾向于他的文综成绩可以到280分以上,裸分的总能是有能力往720以上冲刺的。可即便不完美,林淼的裸分,依然是今年全国最高,加分对于林淼来说,从来不是雪中送炭,甚至用不着它来锦上添花。以林淼的能力,就算不加分,今年也照样是曲江省的文科状元。

  说到这里,我必须得感谢一下林淼同学。事实上正是因为林淼的学习能力太过于突出,这两年时间,我们东瓯中学文科班的老师们也都得到了极好的锻炼。这种促进是相互的,但主要还是林淼同学在起主导作用。今年我们学校文科班,除了林淼同学之外,第二名考了681分,全省文科第2,第三名考了674,全省文科第5,学校第四名669,全省文科第15,这四个同学,全都已经被京华和京大录取,我们学校今年被京华和京大录取的文科生,总共有11人,理科班有16人,不包括林淼在内是27人,创造了学校纪录。

  我们学校有个老师说这叫鲶鱼效应,林淼同学就是那只鲶鱼,放到哪里去,就用他的拼搏精神,逼着所有人不知不觉地跟着他一起奋斗努力。今年说实话,考试的难度比以往都大,每个省份的平均录取线,都下降了10分到20分左右,今年曲江省的文科高考数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aishulou8.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