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_汉阙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72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2/3)页

什么好处,官营工坊里大多数人更处于混吃等死的状态,遂宣布了一项他向天子请求后获准的新政策。

  “大汉察举之制,除却贤良文学外,尚有力田之属,凡有善农事者举为力田,每乡一人。然《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工者,国之柱石也,能工巧匠亦不可少,故于官营盐铁织室之中,加’工师‘之名举,每年每郡举荐一人,号曰‘高工’,秩禄与二百石同!”

  是有点僧多粥少,但没关系,还分了级,县上有“中工”,秩禄百石,乡上有“初工”,秩禄等同于斗食吏,三级工程师由大司农上计时派人考核,宁缺毋滥。只有那些出突出发明贡献的人,才能混上高级工程师的名号——比如任弘自己。

  任弘希望这一举措,能鼓励更多隶属于官府的巧匠发挥才智。

  而等他回到长安时,去年就奉命巡视各郡铁官的均输官黄霸回来了,黄霸的经历,让任弘意识到,相比起已站在世界前列的技术,铁官的制度问题似乎更大些。

  ……

  早在十年前,在河东均输官任上时,黄霸就以明察秋毫而闻名,他善于调用下属,百姓之事,无论巨细,都派人详加调查并妥善处置,就连平民的家常琐事,他也考虑得周到得体。而在楼兰道时,遇上老吏死去,死者籍贯在哪,在西域可有故旧,哪个乡的大树可以砍伐作为棺木,哪个驿馆饲养的猪可以用来祭祀等,黄霸都一清二楚,让人称奇。不知内情的人都称他有神明相助,小吏根本不敢欺瞒。

  所以做了天下均输之官,各地铁官的优劣底细,也逃不出黄霸的眼睛,一回来,就让人将他给任弘捎带的“特产”扛到了院子里。

  “大司农,这便是天下四十八铁官所产铁器,下吏派人于市坊、武库购买获取,每个铁官都带回刀二、甲一、镰四把。”

  如何知道都是谁制作的呢?拎起来看一下铭文就行了,大汉实行的,是和秦朝一样的“物勒工名”制度,产地和所铸工匠名字都要刻上去。

  否则就是三无产品。

  任弘拎起一把看上去质量一般的环首刀,确实能看到上面刻着“东一”。

  “河东第一铁官,在皮氏县。”一旁的耿寿昌记性好,立刻就报出了产地。

  与之相似,“东二”则是河东第二铁官,在平阳,“扶一”是右扶风的雍铁官,只要质量有问题,谁都跑不了!

  可铁官聪明着呢,也会看人下碟,交给军队和给百姓的东西质量全然不同,任弘一试后,发现兵器甲胄里的次品不算多,基本都合格。

  但农具就一言难尽了,是真的很多,任弘手里的“东一”镰刀,真是钝得可怕,不是没磨,他怀疑开刃这个环节都随便应付,居然连简牍上的绳子都割不断。

  任弘不由摇头:“我曾听闻,孔仅、东郭咸阳主持大司农时,铁官产的镰刀质地低劣,连麦秆都割不断,还以为是贤良文学夸大之言,不想竟是真事。”

  汉高祖后,冶铁、采矿、煮盐等山泽之源下放给私人经营,听民自由开采,直到文帝即位后,仍是“纵民铸钱、冶铁、煮盐”,使得天下出了许多大工商业主,诸如蜀郡的卓氏、南阳孔氏,都以冶铁为富,钱至巨万,富可敌国,这市场不要太自由。

  至汉武帝时,为了筹集征匈奴的军费,以为富商大贾们为富不仁,冶铸鬻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使得黎民重困,于是便开始征重税,又改盐铁为官营。

  不过任命的人,依然是大工商主,便是,孔仅、东郭咸阳、桑弘羊三人。孔仅是南阳冶铁大族孔家的人,东郭咸阳是齐地盐商,桑弘羊乃洛阳商贾之子,擅长心计,汉武让他们做自己的财政大臣,掌控国家的经济命脉,想必是认为这三个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aishulou8.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