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零五章 开明的方涯_奶爸大文豪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零五章 开明的方涯

第(1/3)页

  “你介意我问你关于《蝇王》里面为什么没有女角色么?”方涯问道。

  张重摇了摇头,“不介意,不过我恐怕没有办法回答你这个问题,事实上,这本书里面没有女性角色并不是刻意设计的,只是写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这样了。”

  “所以说,这本书里面之所以没有女性角色,事实上是你的潜意识作祟?”

  “可以这么说。”

  “我有看到你在龚古尔文学奖的采访,你有提到过感伤主义。当然,我知道你并不是不知道感伤主义是什么,我好奇的是,你真的有关注过感伤主义么?”方涯问道。

  “有一点点了解。”张重回道。

  说起感伤主义,张重对地球上的相关作品更加了解一些,印象比较深的是卢梭的《新爱洛绮丝》以及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卢梭的作品,张重真正看过的只有三本,除了《新爱洛绮丝》之外,就是《忏悔录》和《爱弥儿》。

  至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张重只是浅尝辄止地看了一点。

  他本身对卢梭就不太感冒,特别是当年看《忏悔录》的时候,让他有种很难受的感觉,说是忏悔,不如说是辩解。

  相对于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忏悔录》显然缺乏诚意,又当又立。

  至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那是一本家喻户晓的作品,当年因为有些人读了这书自杀,而使得这本书声名远播。

  张重看这书的时候,倒是没有产生什么要自杀的念头,毕竟时代不同,看书的年纪不同,心得体会也不同。

  《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新爱洛绮丝》都是感伤主义代表作,不过那是地球上的。

  而海星上的感伤主义,主要以英国作家罗迪为主,其代表作《巷口男孩》和《大忙人克罗尔德》都体现了浓郁的感伤主义色彩。

  感伤主义推崇感性,忽略理智,主张以情感来约束和代替理性,着重描写内心活动。

  隔了这么多年,在如今物欲横流,物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aishulou8.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