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节 公私两便_临高启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五十一节 公私两便

第(1/3)页

  杭州知府刘梦谦是位风雅之士,他在杭州留下的最着名的“事迹”就是有一年春天在苏堤上的雅集:

  “二月,作胜会于苏堤。城中括羊角灯、纱灯几万盏,遍挂桃柳树上,下以红毡铺地,冶童名妓,纵饮高歌。夜来万蜡齐烧,光明如昼。湖中遥望堤上万蜡,湖影倍之。萧管笙歌,沉沉昧旦。”

  这种场面,不论过去现在都是风雅之极的韵事。赵引弓过去读到这一段的时候也颇为艳羡。

  再风雅的人士既然当了官,也得解决治下百姓的民生问题。刘梦谦的运气不错,在这素有“天堂”之称的杭州当知府,不提种种当官的“出息”,最要紧的是不用象许多他的同事们一样在噩梦一般的环境下苦苦支撑。

  所以刘知府对自己的现状很是满意。不过去年的大旱让给他的仕途抹上了一层灰影。

  只要当地方官,任上总会遇到一二次灾荒,中国的古代社会,大约平均每三年就有一次自然灾害,十年左右就有一次大灾,救灾度荒善后一直是地方官的主要工作之一。刘知府自然也是经历过得。

  浙江地区自崇祯元年以来,几乎年年都有自然灾害,受灾地区遍及全省,连一贯的鱼米之乡杭嘉湖平原地区也屡次遭遇水旱灾害。百姓几无喘息之时。加上官府这些年来横征暴敛,原本就是重赋地区的江南地区早已元气大伤。

  大量的难民更是让刘知府头疼不已,这几年“民变”不断,扰动天下不安。刘梦谦别看是个风雅之士,见识还是有得:江南承平日久,武备废弛,文恬武嬉,若是真得起了激起了大规模的民变,指望疲敝之极的官兵或者那帮平日只会吓唬敲诈老百姓的马步快手是不行的,到时候他这知府恐怕只有在大堂上投缳自尽的份。

  因而灾荒一起,他就召集地方缙绅,要他们竭尽所能的帮着官府维持救济灾民,专门设立了赈荒局,办粥棚、开平粜、施药、收殓路倒……总算这江南是鱼米之乡,民间积存尚算丰厚,勉强将局面维持下来。

  然而局面依然没有好转,旱灾已经过去,但是眼下市场上的粮价却随着“五荒六月”的即将到来而不断上涨。市面上的斗米价格已经超过了三钱银子。

  以刘知府的经验,本地一旦斗米价格超过四钱,民间就会出现大规模的饥荒,原本已经平复下去的灾民满地的惨状又要重演,那么去年到现在大半年的辛苦就全要泡汤了。

  而且春播春种若不能及时进行,等于一年的收成完蛋,粮赋征不上来,难民再暴动,那他这知府也不用干了。眼看着局面愈发危险,刘梦谦再也坐不住了,也顾不上自己的“官威”,直接跑到赈荒局来召集缙绅们会议。

  赈荒局就设城中心的官巷里,大堂上已经聚集了十多名委员和没有职务,但是出力很多的地方缙绅。

  会议上众说纷纭,度荒救灾的措施无非是老生常谈,这对在座诸公都是熟透了的套路,但是具体到经办上,人人都不愿意多说――因为这又要牵扯到钱的问题。

  从去年灾害开始到现在,“劝募”已经进行过好几轮了,虽说在座的都是地方上急公好义的人士,毕竟也没到大公无私毁家救荒的境界――而且这些年来地方上灾荒不断,官府横征暴敛,他们自己的经济状况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会议的最终结果,还是议而不决。只把眼前能做得几件事继续做下去。至于最要紧的平粜粮米,贷给百姓种子耕牛这两项,因为花销很大,而钱米来源又落实不了,一时间无人愿意出头办理。

  等会议结束,诸委员散去,刘梦谦关照小厮,请赵引弓在花厅便服相见。

  赵引弓在赈荒局的活动中十分活跃,特别是官府感觉最为棘手的流民问题,基本都是由慈惠堂解决的。虽然他也听说过不少流言,说那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aishulou8.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