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四十四章 一朝蝉蜕始化龙
第(2/3)页
于最为鼎盛的阶段,其价值信仰系统深入人心,完全不存在认同危机。
晚清之所以灭亡,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政治的合法性遭受外来文明的冲击。
不平等的条约破除了“道统一尊”的地位,割断了传统权威生长的核心逻辑,传统的“以德统力”观转为“以力彰德”观。
道统关于权威来源的基本解释是“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其中包含的权威生长逻辑链就是“天--天子--天下--华夏--四夷”。
也正因为如此,处理中外关系的制度安排必然是“夷夏有别”和纳贡制度。纳贡制度是维系“道统一尊”不可缺少的一环,它不仅向世人勾画出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图景”,也强化着人们对“天子受命于天”的服从。
如果不分华夷、解除纳贡制度,则“天子受命于天”而“威服天下”的逻辑就不完整。其进一步的影响便是既然“夷”可以不从夏,天下又何必从于天子呢?
如果说,由传教士引入的西方宗教和自然科学对道统一尊的解构还多少带有理论上的味道,那么,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无疑使这样的挑战变成了现实,并具有了法律效力。
问题是北海镇是个怪胎!
从文明上讲,赵新他们引入的其实就是外来文明,只不过没人知道;而从人种上讲,赵新他们是中国人而非西洋人,所以也就不存在亡国灭种的问题。
所以这事就很麻烦了。
赵新不想遵循就有的朝贡体系,那么就意味着自董仲舒以来确立的“君权神授”理论的崩溃。北海镇以工业立国,则意味着“尚礼义不尚权谋,在人心而不在技艺”的立国之道再也站不住脚。
这时候如果还要废除科举,则意味着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知识权力化”链条被斩断,将使得整个国家知识阶层对国家认同和信仰的崩塌。
然而恰恰在这个绝对专制的时期,从政治上讲,国家是需要知识阶层协助,来建立认同和信仰的,否则就会处处烽烟,防不胜防。
某人说可以搞军政府,以后再改过来。
近代国家的权力体系无非四种,财富权力化、军功权力化、出身权力化和知识权力化,前三者已经被中国人所摒弃,只有知识权力化才算是相对最公平的。
好的不学学坏的?除了满足个人的野心还能有什么?看看另一时空的暹罗和拉美,权力体系一旦固化,谁会允许外人动自己盘子里的奶酪?所有想动的人,要么最后是远遁避祸,要么就是全家死光。
皇帝?皇帝那时候只是一个摆设而已。
谷鄆</span> 所以,重要的问题并不在于科举制是不是应该废除,而在于新式教育体系能不能能替代科举制的选才和教育功能,能不能立即担负起科举制原有的政治整合功能,能不能增强社会结构的弹性并有利于国家对社会的驾驭。
很显然,北海镇目前的教育体系还远远做不到。相对于两亿多人口的大国,近四十多万人的北海镇即使人人识字,也是力有不逮。
别说三十万了,另一时空中,辛亥革命前的新式学堂所吸纳的学生总数近三百万人,而相对于两千万的科举读书人,其社会动员能力还远远不足。乡绅一句话,不管是姓德还是姓赛,全给我靠边站!
清末民初社会有多动荡、多混乱?
当然,也正是因为这种动荡,导致从上而下的政治整合失败,才有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胜利。
其实古代中国的超大地域为“知识权力化”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但是分散化的社会管理成本和小农经济的财政能力限制了知识官僚体制的规模。也就是说,因为小农经济,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单一化,财政盈余能力太弱。
不是皇权不想下县,而是完全承担不起下县的成本。要不是雍正苦心经营十几年,乾隆继位后又赶上人口大爆发,耕地规模猛涨,就冲乾隆这么打仗,财政根本扛不住。
赵新正是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斟酌,冥思苦想,跟很多人聊过之后,才弄清了这个问题所在。
而到了这一步,他也终于从一个贪财的“知道分子”,蜕变成了一个初入门径的“政治人”,而要想成为一个“家”,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江藩离开赵新家后,没有回住处,而是径直去了图书馆。果然,段玉裁、刘台拱和洪亮吉还在那里,连汪中也来了。
将近八万卷、230万页的《四库全书》,即便是一秒钟打印一张,也得需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aishulou8.net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