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四十四章 江流不涌青山去
第(1/3)页
乾隆五十八年二月初二,已经78岁的仓山居士袁枚和67岁的三半老人赵翼,在扬州会晤了奉命赴浙的满清重臣庆桂后,坐船来到镇江,下榻于女子骆绮兰在超岸寺附近的宅子里。
骆绮兰是袁枚最得意的女弟子之一,三十岁便守了寡,随后移居京口,先后拜袁枚和王文治学诗,是时下少有的脱离了“三从”家族关系的女文人。
虽说这个月底袁枚的长子袁通就要娶妻,好多事得提前准备,可他并不急于返回小仓山。要知道那里终日宾客盈门,人多眼杂,他此次来镇江是要等一个人,一个从北海镇来的信使。
说起袁枚,后世人们的关注点都在《随园食单》和《子不语》上,尤其“女人是老虎”的典故,让无数人津津乐道。
在很多人眼里,这位在历史上活了八十二岁的老人整天除了吃吃喝喝游山玩水,还收了一群女弟子,可谓“不务正业”之典范。
然而袁枚表面上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应对满清文化高压统治的无奈之举,厌烦透了官场上的迎来送往和不作为。在他的骨子里,一直都是秉承着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想,简单来说就是“尊周皈孔,否定程朱”。从这一点来说,他和汪中、江藩、洪亮吉乃至阮元这些顾炎武传人的看法完全一致。
不过与汪中他们不同的是,袁枚不光是这场思潮影响之下的思考者,也是生活方式的实践者,只是迫于满清的文化专制,不敢有任何纯理论性的著作。他对“经世致用”的所有思考都蕴含在其生活方式和文学作品里,如盐之溶于水。
作为袁枚的忘年交,喜欢开玩笑的洪亮吉评价他是“通天老狐,醉辄露尾”,貌似狂放不羁,实则心知肚明。
话说那场发生在明清变革之际,批判程朱理学、推崇经世致用的思潮,其实是儒家内部的一次自我大反省运动,也被后世的西方学者称为“中国现代化思想文化的萌动”。
真正的儒学并不守旧,虽然自汉武帝以来就沦为统治者的工具,但它一直在求变,直到空谈心性的程朱理学在元明清三代被正式确立为官方的正统意识,一切就都白瞎了。
读书的目的只为了科举,科举就是为了做官,而做了官就必要升官发财。被私利收买的知识分子集体沦陷,成为了一群有知识没文化,有肉体没灵魂,只知私利而废公义,既无斗争牺牲又无节操骨气的精神难民。中华文明最精锐的部分走向腐朽堕落。
元灭宋,真正的罪魁祸首理学士大夫集团投降元朝;靖难之役,理学士大夫集团迅速投靠;清军入关,以东林党为代表的理学士大夫大规模投降满清;等到了辛亥革命,理学士大夫们换了个马甲,成了三座大山中的两座。
从嘉靖时期开始,那场以王廷相为开端,至清初才蔚为大观的儒家反省运动,最终形成了气势博大的经世致用体系。其中便包括了顾炎武的“博通贯”、方以智的“质测通几”之学、颜元的“实学、实习、实用”思想、傅青主对先秦诸子的研究、万斯同的《明史》、以及顾祖禹的历史地理学等。
然而要想实现儒家内部的改革理想,必须要和政治外缘结合。问题是明清鼎革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想,无不是以反清复明为底蕴,所以这个外缘条件对秉承这一思想的儒者们是完全不适用的,他们不愿也不会被满清重用,所以只能成为学术上的精神领导。
袁枚装糊涂装了近五十年,本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没想到突然冒出来个北海镇。
去年八月上旬,松江漕帮的上层人物魏三突然来到随园求见,袁枚虽不耐烦与这类人打交道,却还是碍着面子见了。谁知魏三行过拜见礼后,说了一堆不着边际的恭维话,然后便掏出一封信呈上,随即便告辞而去。
因为信封上没有署名落款,袁枚当时并没在意,随手放在一旁,过了两天才想起此事。不过当他拆开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居然是小朋友洪亮吉的亲笔来信。难怪信封上没有署名,此人已经数年没有消息,听说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aishulou8.net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