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八章 何劳转粟上青天_乾隆四十八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百零八章 何劳转粟上青天

第(2/3)页

考究,已近于澄泥。拿来做砚质坚而泽,贮水几日不枯,乃砚材中不可多得之上品。某早年在京城一官员家中,曾见过一方用长乐未央瓦雕的砚台,堪称绝品。”

  范统恍然大悟状,笑着道:“往后得跟子屏先生多学学,我对这些真是一窍不通。”

  江藩下意识的伸手捋胡子,等摸了个空才想起,自己从军后便把胡子剃了。哎!北海军就这点不好,即便是军官也不让留胡子。

  “小范,”赵新抬手用马鞭扫了一下,说道:“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哪儿?”范统一脸茫然,四下看了看,心说荒山野岭的,我特么哪知道。

  赵新这些日子一直忙于处理满清遗留下来的屯田事务,不是调阅档案,就是让后勤部的人员下去调查耕地情况,晚上回来还要开会讨论。好不容易诸事底定,也准备要走了,可今天一大早不知中了什么邪,非要拉着自己和江藩跑到了六十里外的这片山岗,说是一起散散心。原本他还叫了刘胜,可大刘因为临时有事,就没来。

  北海军自从拿下古城、镇西府和哈密后,三地所有的兵屯、犯屯和户屯自然就要接管。六万多亩的耕地面积可不是小数,如何管理这些耕地和劳动力,将关系到西线部队来年的口粮,以及未来天山南北的土地制度;再者就是北海军既然接管了数万亩屯田,那么开春后的种子、损坏农具的修理和更换就都要管;此外新的纳租标准也要定下来。

  刘胜和范统这两个多月一直忙于军事部署、部队训练和战俘管理,根本顾不上屯田的事;可当赵新了解情况后,认为事关重大,不能耽误。趁着时间还充裕,他便指挥后勤的人,用了几天时间把这事理出个头绪,制定开春后的方案,这样即使自己走了也能按部就班。

  所谓的“兵屯”顾名思义就是由绿营兵开垦的土地,满清将来自陕甘诸提镇那些擅于耕种的绿营兵按百名分为一屯,每家拨地二十一亩,屯上设营。再有就是“犯屯”,也就是由流放犯组成的屯垦形式,也被编入了绿营屯垦下。

  以上两种的土地都属于官营,只有使用权,没有产权,而且每年产出要全部上缴。由于过去满清制定的标准实在太高,使得不管是屯兵还是遣犯,生活都十分贫困,而且后者更甚。

  比如对屯兵来说,细粮缴纳在十五石以上的,赏一个月盐菜银(一两);纳细粮二十五石以上的,赏两个月盐菜银。可如果纳细粮在十二石以上,不到十五石的话,不赏不罚;纳细粮不到十二石,不光屯兵要受罚,统辖的屯官、营官一起跟着挨罚。

  而对遣犯的标准是,纳细粮六石六斗,每日口粮加白面半斤;纳细粮十石,每日加给白面一斤;纳细粮在四石以上,六石一下,不赏不罚,纳细粮不到四石者,重责。遣犯屯田的标准之所以比屯兵低,主要是牲畜和农具都不足,再有就是劳动力数量不够。

  别看满清说的冠冕堂皇,又是盐菜银又是白面的,可当赵新带着几名参谋调阅并统计了奇台县屯田的田亩账册后发现,在一般情况下,屯兵和遣犯要达到不赏不罚的纳粮标准已经是很不容易,想要达到获赏的标准更是难。

  自乾隆二十五年到乾隆五十七年的32年时间里,屯兵屯田只有八年的纳粮数在十五石以上,占25%;纳粮在十二石以上不奖不罚的有十年,约占37.5%;纳粮不足十二石的及格标准是十四年,占了43.75%。

  而遣犯的数据则更差。新疆东路的遣犯屯田历史是三十年,这其中仅有五年的纳粮标准超过了达六石六,得到了日加给白面半斤的奖赏,占16.7%;纳粮在四石以上,不赏不罚的共有二十一年,占70%;纳粮不及四石且受到重责的,共有四年,占了13.3%;至于纳粮达到十石的,则是一年都没有。

  因为兵屯和犯屯的纳粮标准完不成,统辖营官和管屯官都要受到处罚,于是为了不挨罚,各级屯田官就得逼着下头多开耕地,而且还不能计入田亩账册,由此耕作之艰辛难以言表。当然了,如果赶上灾荒年份,就算玩了命的多耕地,照样完不成。

  说到生活艰辛,由于屯兵每个月还有一两多的饷银,再加上新疆东路的粮价极低--市斛一石仅索钱三钱,所以虽然生活贫苦,但也能吃饱饭。可那些遣犯就不同了,他们虽然屯兵共同从事耕种,但一个大子的钱也拿不到,官府还不管口粮,只能依靠屯兵的残羹剩饭活命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aishulou8.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